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什么药降糖效果最好| 做不好的梦预示着什么| 干咳无痰是什么原因| naprogesic是什么药| 什么是蛀牙| 头晕出汗是什么原因| 健康管理是什么| 内科包括什么| 阶段性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牙疼吃什么药| 左手中指痛什么预兆| 12月2号什么星座| 室性早搏是什么意思| 清炖鸡汤放什么调料| 一个金字旁一个川读什么| 高压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太平果是什么水果| 左侧卵巢内囊性回声是什么意思| 智齿什么时候长| 小便短赤是什么意思| 血压高什么不能吃| wonderland什么意思| 9.30号是什么星座| 多五行属什么| 吃什么能提高记忆力| 多囊为什么要跳绳而不是跑步| 抱窝是什么意思| 画龙点睛是什么生肖| 妈妈的舅舅叫什么| 身份证号码代表什么| 放屁多是什么病的征兆| 位数是什么意思| 看喉咙挂什么科| 安之若素什么意思| 手掌心发热是什么原因| 什么叫湿疹| halloween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长胎不长肉| 皮肤一块白一块白的是什么原因| 安利什么意思| 吃什么丰胸效果好又快| 人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trust什么意思| 回心转意是什么意思| 甲状旁腺激素高吃什么药| 310什么意思| 做梦来月经了什么预兆| 怕金森是什么症状| 什么解酒| 炎性肉芽肿是什么意思| 腰椎痛用什么药| 贵州有什么美食| 口干口苦口臭是什么原因| 扁桃体2度是什么意思| 仲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缺钾| 万里晴空什么意思| 人乳头瘤病毒33型阳性是什么意思| 10年是什么婚| 遥不可及什么意思| 真丝和桑蚕丝有什么区别| 家里为什么会有蚂蚁| 鹭鸶是什么动物| 锅底灰能治什么病| 梦见对象出轨什么征兆| 脚肿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风是什么意思| 本命年有什么说法| 甲肝抗体阳性代表什么| c代表什么| 流苏是什么意思| 吊孝是什么意思| 阿凡提是什么意思| 火星是什么颜色| 吃什么助勃药能硬| 松针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腹痛拉稀什么原因| 女性得疱疹是什么症状| 医生说忌生冷是指什么| 为什么汤泡饭对胃不好| o型血有什么好处| 甲减什么症状| 鼻子出汗是什么原因| 草泥马是什么| 梦见大山是什么预兆| 身体游走性疼痛什么病| 什么是物理学| 五红汤什么时候喝最好| smt什么意思| 皮肤长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紫气东来什么意思| 头孢有什么作用| 老人喝什么牛奶比较好| 什么馅的饺子好吃| 大学休学1年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端午安康|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火眼是什么症状| 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有什么区别| 感冒发烧吃点什么食物比较好| 莲子有什么功效| 风寒吃什么感冒药| 什么肉好消化| 5月7日是什么星座| 杜仲有什么功效| 你从什么时候不再爱我| 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说明什么| 什么叫应激反应| 嫡孙是什么意思| 胯骨在什么位置| 假正经是什么意思| 法西斯是什么意思| 木字旁有什么字| 平年是什么意思| 辐射对称是什么意思| 嘱托是什么意思| 凉面用的是什么面条| 端午是什么时候| 鸡奸什么意思| 血糖高有什么危害| 除颤是什么意思| 晚上七点多是什么时辰| 薛定谔的猫比喻什么| 切除脾脏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1月21是什么星座| 粘胶是什么面料| 脚酸臭是什么原因| 险资举牌什么意思| 孕酮低吃什么补得快| 双肾实质回声增强是什么意思| 结婚6年是什么婚| 早上6点半是什么时辰| 一个厂一个人念什么| 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 什么的小花| 什么是品牌| 淫羊藿治什么病| 花非花雾非雾什么意思| 老人嘴唇发紫是什么原因| 克山病是什么病| 默的部首是什么| 血压测不出来什么原因| 合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skll什么牌子| 什么情况下做心脏造影| 黄金发红是什么原因| 中国最大的海是什么海| vk是什么意思| 海马有什么功效作用| 血脂高是什么原因引起| 踏空是什么意思| 喉咙痛喝什么饮料| 什么时候需要做肠镜| 学籍卡是什么样子图片| 熬夜喝什么汤比较好| 荷尔蒙分泌是什么意思| 什么烧鸭子好吃| 女人切除子宫有什么影响| 武林外传的客栈叫什么| 皮肤发烫是什么原因| 晨勃消失是什么原因| 姿态万千的意思是什么| 全托是什么意思| 做腹腔镜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梦见自己被警察抓了是什么意思| 高血糖能吃什么| 宫颈阳性是什么意思| 社畜是什么意思| 1900年属什么生肖| 甲钴胺是什么药| 黑豆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美女胸部长什么样| 牙齿有裂纹是什么原因| 肚子左侧是什么器官| 胎菊和金银花一起泡水有什么效果| 计发月数是什么意思| 都市丽人什么意思| 泓五行属什么| 更年期有什么症状| 矿物质是什么| 什么是豹子号| 四月初十是什么星座| 什么是头七| 牙齿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协会是什么意思| 男人高冷是什么意思啊| 甲亢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房结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一直哭闹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喝酒| 9.27日是什么星座|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意思| 甜五行属什么| 香蕉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王安石字什么号什么| 便血挂什么科| 舐犊是什么意思| 四大才子中状元是什么生肖| 吃什么有奶水| 林可霉素主治什么病| 小孩长得慢是什么原因| 脱髓鞘疾病是什么病| 皮肤过敏不能吃什么食物| 不造血是什么病| 河粉为什么叫河粉| 女孩当兵需要什么条件| 雷什么风什么成语| 回眸一笑百媚生什么意思| pdi是什么| 鸡精吃多了有什么危害| 晚上9点到11点是什么时辰| 岫玉是什么| 贵州有什么好玩的| 家里出现蛇是什么征兆| 香蕉补什么| 失业是什么意思| 喜大普奔是什么意思| 孕妇可以喝什么茶| 大红色配什么颜色好看| 153是什么意思| 甘油是什么| 5月5号什么星座| 吃金针菇有什么好处| 海豹是什么动物| 类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疖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景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真菌最怕什么| 银杏树叶子像什么| 铁扫帚命是什么意思| 细菌感染吃什么抗生素| 碘酸钾是什么|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qeelin是什么牌子| 游手好闲是什么意思| tcl什么牌子| 偏执是什么意思| 排长是什么军衔| 康复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开什么生肖| 甘蓝是什么菜| 法医是干什么的| 早早孕是什么意思| 金童玉女指什么生肖| 什么什么不舍| 乳腺挂什么科| 信手拈来是什么意思| 股骨头坏死什么原因| 检查阳性是什么意思| 41年属什么生肖| 焯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爬| 狐臭和汗臭有什么区别| gs什么意思| 没字去掉三点水念什么| 白细胞减少吃什么药| 气虚血虚吃什么中成药| 手足口病是什么症状| 桑叶泡水喝有什么好处| 小孩吐吃什么药| 体检应该挂什么科| 百度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来源:新闻战线2025-08-02 17:21
百度   建立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决策协调机制。

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前夕,我在报社资料室查阅社史时,看到这样两份史料——

  第一份是抢渡金沙江前夕,刘伯承发给朱德的报告,全文24个字:“皎平渡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另一份是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打给党中央的报告,只有6个字:“饥无粮,寒缺衣。”

  党史专家认为:短电报体现了好文风,好文风折射出好作风,好作风是我军打胜仗的基础!

  文风,就表象来看,是指“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而往深处探究,它关乎学风、世风乃至党风、政风。

  有位旅美学者,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解放军无论出操还是行军,唱的最多的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而再看国民党士兵唱的什么歌?

  “整军饬纪,宪兵所司,民众之保,军伍之师。以匡以导,必身先之,修己以教,教不虚施。”

  他感慨地说:这样的歌词,你得读过多少文言文才能看得懂?而那时的国民党士兵,八成以上都是文盲啊!各自唱着这样的歌,哪支军队能打胜仗,结果不言自明。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采访时的经历——不少村民都能清清楚楚说出当年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村民家中写下的标语。如“无产阶级只有分了田,才有饭吃有衣穿”“一切土地归农民”等。虽然当年的房子都已经翻盖过几茬,老一辈人也都相继离世,但这些简洁有力的标语,穿过百年风云,依旧被一代代传诵下来。

  简洁朴实、响亮有力,这就是好文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玄虚的不良文风:“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

  洗尽铅华,的确是行文的真谛。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形式单一、语言生硬的“八阵图”式新闻报道,即使内容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

  然而,“八阵图”完全遁迹了吗?似乎并没有。有的通篇钩章棘句,受众看了却不知所云;有的凑对仗、搞排比一味“编串串”,读后的感受却是浮言夸饰、矫揉造作;有的貌似洋洋洒洒、气势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稀”、有长度无力度、有厚度无深度……

  究其原因,形式大于内容,因景重于因事。只知道震耳欲聋,忽视了润物无声;只知道居高颐指,不注意刚柔相济;只知道大水漫灌,不擅长精准滴灌。要想克服这些短板,就要充分注重宣传艺术,既要有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也要有温婉低吟的“红牙板”,从而写出具有时代精神而又格调清新的文章。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切实改进文风,让话语体系因时而化,契合“二为”方向,契合传播规律,用走心的文字成风化人。

  党中央对宣传战线提出明确要求,即“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对此,我有一个体会:战场上“打胜仗”,需要好文风。舆论场上“打胜仗”,更需要好文风!

  光明日报是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类报纸,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知识分子对新闻作品的文化味和思想味要求较高,没有好文风,绝难担当“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

  我曾听光明日报一位前辈讲起过这么一件事:

  20世纪80年代初,媒体界盛行典型人物报道。部分报道不注重百姓的感受,一味拔高,塑造出的典型人物看起来“高大上”,但身上没有“烟火”,群众有看法。在报社的一次采编会议上,一位老同志疾呼:“以后英雄人物的典型报道中,那种爹病危不回家、妈死了不掉泪的先进人物模式报道建议不要发回编辑部。试想,一个对亲人的痛苦如此冷漠的人,能指望他真正热爱人民吗?”

  这个提醒,可谓振聋发聩!

  40多年过去了,扪心自问:新闻界那种不顾群众感受、自说自话的现象还存在吗?应该说,还有存在。上网浏览新闻,那种“上午亲人遇难,下午坚持上班”的先进人物报道并不鲜见。我还看过一篇讲学校老师敬业精神的报道,标题是《学校停电,老师打着手电筒看电脑》,乍一看,令人感动,但仔细一琢磨,不对劲了——难道电脑屏幕不会发光?还需要打手电筒?

  试想,如果记者在文风上脱离群众,不能写出与老百姓共情、共鸣、共振、共行的文字,报道怎么能入脑入心?又怎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职责和使命?

  这也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改进文风,永远在路上!

  这些年,光明日报牢记总书记贺信的殷殷嘱托,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尊重新闻规律相结合,在改进文风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提出“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的办报方针,并确定了改进文风的总体思路:“立足思想文化大报定位,提倡文气、清雅气、书卷气,反对俗气、八股气、粗鄙气。”主要做法是: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不断提高文化含量,提升报道质量,扩大传播声量。

  文风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问题或写作技巧问题。文风是思想的外衣。任何一种文风,都是由其所秉持的思想所决定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和思想方法,改文风才能有目标指向,也才能最终改出效果来。

  具体到新闻实践中,版面呈现的一切,无不是办报者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而版面呈现,第一个环节就是新闻策划。

  策划,本意是“出主意,想办法”,目的是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马克思曾形象地把报刊等新闻媒体比作社会舆论的流通“纸币”,“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中央多次要求:“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影响舆论?

  设置议题、精准策划,谋定而后动至关重要。它是一家报社办报方针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报人办报水平和素养的体现,彰显着新闻人认识问题的高度与格局,同时,也是标定改进文风路径的“蓝图”——就像盖房子,蓝图不合理,盖出的房子就会东倒西歪;蓝图很科学,房子就能既实用又美观。好的新闻策划,能让改进文风事半功倍。

  那么,好的新闻策划哪里来?我们常说“吃透两头”——“上头”和“下头”。“上头”,也就是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下头”,也就是基层实际,群众所思所想所念所盼。既要“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又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

  “吃透两头”,关键在一个“透”字。只有深入体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精准探究新闻事实、深刻把握舆情大势,才能找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透”,除了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外,还需要不断增进学养。我的体会是,不仅要多读知名新闻作品,还要经常涉猎诗、词、歌、赋、著名演讲、优秀小说、经典散文等,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练就一身“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本领。

  策划不仅是战略问题,也是战术问题。在实操层面,新闻策划,既要求坚持新闻的正确导向原则,又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还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充分掌握新闻策划的“章法”,以“章法”统领“写法”。

  也就是说,新闻策划,犹如战场上排兵布阵,欲攻城拔寨,必须行阵排列有序、火力配置适当,而不能杂乱无章、顾此失彼。要对不同题材、内容、形式的新闻进行科学筹划,进退有据、张弛有度,用系统化的呈现方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类报纸,其“章法”就是在中央精神、群众实践、报纸特质的契合点上做文章,将新闻性、思想性、学理性与文学性“四位一体”,采取“长中短”相结合的系统化打法,以不同的策划“统领”不同的写作方式。

  翻开光明日报,你会发现,版面有着明显的“层次化”特征:篇幅上,既有三五百字的短新闻,也有2000字左右的中篇报道,还有万字深度报道;体裁上,既有消息、通讯、评论、深度调研报告,也有小说、诗歌、散文;内容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文章、观点争鸣,也有微观视角的现场新闻、实践案例……这套成体系的打法,我们将之比作“各类武器的系统化配置”:

  ——教育、科技、理论、文艺、国际等传统优势领域的日常报道是“常规武器”,每天不间断推出,如甘霖润野绵绵浸渗,实现日渐精进的目标;

  ——现场短新闻,是我们的“轻武器”,“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我在现场”“这些暖心故事”等栏目,以较高频次推出,透过小切口彰显大主题;

  ——中篇通讯,是我们的“机关枪”,以一定频次接续刊载,强调视角独到、观点深刻、文笔优美,用精准化、精致化、精品化的报道提升报纸整体品位;

  ——“头条+评论+整版调查”形式的深度报道以及“关铭闻”重磅评论,是我们的“重武器”,或逢重要节点、或聚焦重大主题适时推出,是代表光明日报最高水准的拳头产品。编委会的要求是:“光明出品,必属佳作”。这成为带动光明日报整体水准的“增长极”。

  就这样,我们“长中短”有机结合,重武器、轻武器、常规武器一起发力,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无论是在版面形式上,还是内容表达上,光明日报都形成了层次化、规模化、体系化的特点,形成了“集团军”优势。

  策划“蓝图”绘就,“施工”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涉及改进文风中的语言艺术问题。

  有人认为,“文无定法。尤其对一张报纸来说,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很难形成一致的文风。”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要辩证看待。

  的确,“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但为文之道,并非没有规律性。一篇文章,结构如何搭建?逻辑如何理顺?人物如何刻画?故事如何展开?细节如何描摹?高潮如何烘托?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用小角度讲大道理,就是我们“施工”的方法之一。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

  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

  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你给的都是你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那你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同样,作为党报记者,如果只是拉着架势用空泛的言辞把“大道理”硬灌输给群众,结果一定是被群众拒之门外。有读者就曾吐槽部分报纸上的文章“大观点套小观点,小观点夹小条条”,在空话里兜圈圈,结果“面面俱到,面面俱不到”,读后留不下任何印象。

  那么,如何讲好“大道理”呢?用小角度切入是种好办法。

《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光明日报近三年来主要策划一览表。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短新闻”上持续发力,在头版开设了“我在现场”“中国好手艺”“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等栏目,力求用弥着温情、漾着烟火的可触、可感的身边事去折射天下大义、人间至理。也就是说,“用小角度讲大道理”,让作品触及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位。

  在这些专栏推出前,有人同我交流:“现在已是全媒体时代,短新闻大都刊播在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上,报纸不应该专注于写‘大稿子’吗?”对此,我的理解是:文章的影响力,与文章的长短没有必然的关系。正是因为报纸容量有限,就更不应该放弃短新闻这个“利器”,恰恰相反,应该发扬光大,比往昔下更大的力气,用“精致凝练”而非“散碎粗糙”的方式创作短新闻,让内容更鲜活,文字更精当,主题更集中,真正起到以小敌大、以一当十的作用。

  这个道理,《墨子后语》中的一段对话说得很形象——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意思是:青蛙从早到晚叫个不停,却没人愿意听;晨鸡一鸣,天下振动。因此,话不在多,关键在于合乎时宜。

  这段对话启示我们:文章的质量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没有切实的内容。“有话即长,无话则短”,拥有深刻的主题、正确的观点、恰当的时机、精准的表达,才是入脑入心的关键。这也正是时下我们倡导的“时度效”原则。

  在短新闻方面,这些年,光明日报的同志们逐步探索出三个写作原则——

  一是冗言务去,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章太炎称赞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奏疏时,用了8个字——“探筹而数,辞无枝叶”。写新闻,也要追求这个目标。光明日报的短新闻,每篇只有三五百字,紧紧围绕主题,结构精巧严整、逻辑环环相扣、叙述不枝不蔓,力戒“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因为文字精练,重点突出,读起来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二是辞约意丰,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大道至简,愈是深邃的思想,愈要用浅白的话语阐释。短新闻的本质价值,在于其揭示的内涵。为此,我们注重用短新闻展示“好经验”,让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益探索,以轻快、简洁、生动的方式在报纸这个平台上交汇、分享、传播,尽显“笔简而意繁、文约而事丰”。

  三是文短情长,牵百家情愫,抒人民心声。有句老话叫“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思是文章可短,但意韵要长。短新闻,不是干巴巴的“压缩饼干”,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情感,才能激发读者共鸣。光明日报一直强调,短新闻要做出“人情味”,虽“小叩”,在读者心里能发“大鸣”。

  当然,光明日报并不反对长文章,尤其是要写重大的问题或重大的理论,那是非长不可的。近年来,光明日报推出了很多长篇通讯和评论。譬如“大调研,我们在行动”等专栏,《神山村三日》《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等调研报告,“躺平不可取”系列、《汇泱泱文脉与日月同辉》等“关铭闻”评论,这些新闻作品要么是深入一线的蹲点式调研,要么是聚焦重大主题的深度评析,篇幅虽长,也都注重用小角度开掘、用开心见诚去阐释,力求以精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写出有事实、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文章来。因为采访得实、研究得实、写作得实,文章虽长,读来却颊齿留香。

  总之,好的新闻报道,必须有机协调“长与短”“快与慢”“点与面”“深与浅”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宏大叙事不忘彰显一花一叶,微观视角也能折射时代大局。

《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现在,常听到这样的吐槽:报纸不耐读,厚厚一沓三五分钟就翻完了。

  究其原因,还是与我们的文风有关。不少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甲乙丙丁十几条,仔细品咂,干货并不多,愣是把新闻写成了工作总结。有的甚至摆出“板起脸孔来教训人”的架势。

  对于这种现象,清朝文学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有段生动的描述:“就如人家作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那知他这文就如好好一人,浑身锦绣绫罗,头上却戴的是草帽,脚上却穿的是草鞋,所以反觉其丑。”

  李汝珍的话,多么形象!你想一想,身着锦绣绫罗,却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能好看吗?

  在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史上,一直提倡把新闻写“活”写“软”。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

  有感于这样的认识,光明日报近些年的又一探索是,用妙故事化硬题目。

  编委会要求,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不管是消息、通讯,还是言论,都要学会讲故事而不是空说教。因为听故事时,人们会支棱着耳朵;而听乏味的说教时,则会昏昏欲睡。

  记得上中学时,偶然获得一本作家段荃法写的《天棚趣话录》,里面讲的全是他在瓜棚里听来的故事。我看得如醉如痴。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一直到现在,仍没达到这个水平。但它至少让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从业以来,我一直叮咛自己,学会讲故事,不要空说教。

  秉持这个理念,我们在头版先后策划了“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这些暖心故事”等栏目,将笔触向中小企业主、小学教师、快递小哥、清洁大嫂等普通群众倾斜,不拿腔拿调指手画脚,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用事实说话,像朋友围炉夜话般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将观点蕴于事实背后,努力践行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职责使命。

  当然,讲群众爱听的故事,并不意味着片面迎合群众,让“三观”跟着“五官”走,而是,既服务群众,又引导群众,以正确的观点、翔实的资讯、缜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去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我们总结出了写好故事的一些方法:

  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抓准“故事点”。选定受众关心的话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的第一步。选取“故事”,需要有一个甄选、提炼的过程。必须坚持求异思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就需要站高位、找差异、辟独径,始终站在时代大局思考问题、提炼主题,折射大变革、大发展中的中国。

  写出好故事,要注重逻辑咬合。在采编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记者写新闻不注意逻辑咬合,写作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谋篇布局杂乱无章,读者读完一头雾水。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我们提倡两个“烂熟于心”:对宏观大势烂熟于心,对手头材料烂熟于心。有了两个“烂熟于心”,也就有了文章结构的“路线图”;有了“路线图”,行文就会更严谨,事实演进也就更符合生活规律,是点带面,还是面带点,是点面穿插还是点面结合,你就会游刃有余。

  写出好故事,要精于细节刻画。不少读者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新闻,时间过了很久,仍会清晰记得其中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又会勾起人们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反刍。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光明日报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注重再现新闻现场,逼真描摹人物的一颦一蹙。不论是“这些暖心故事”“中国好手艺”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都注重从细节刻画中增强故事的张力。

  写出好故事,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我们党历来重视用群众的语言做宣传。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是改进文风的题中之义。群众的语言不仅带有泥土芬芳,往往还浓缩了当地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得当,能迅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拓展叙述的“纵深”。比如,“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专栏,全部用第一人称讲述这些年身边发生的变化。有读者感叹:“这是一个接地气的专栏,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可信,串起来,就是一幅百姓奔小康的水墨长卷。”再如,《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一文,尽管报道的两个山村鸡犬相闻,但由于分属两省,语言有所不同。文中只要牵涉到村民的对话,都用各自的方言。文章见报后,有群众给我们发来信息:“这些话蛮亲切嘞,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样写,才觉得说的就是我们。”

  新闻报道,经常涉及一些内容比较宽泛的题材,如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状况、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遇到这样的“泛题材”,部分记者容易陷入罗列材料的窠臼,“弓弦拉得很紧,却始终射不出箭”,稿件枯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更不会打动读者。

  枯燥乏味,盖因文章缺乏文化含量。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共识:如果缺乏文化含量,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总是干巴巴的事实描述,新闻就会缺少感染力,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像一个人如果只是整天吃浓缩的“维生素丸”,不吃五谷杂粮,不吃蔬菜鱼肉,就会得贫血症。这样的新闻,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易碎品”。

  《论语》有言:“质而无文,其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质朴却没有文采,影响就不会广泛而深远。下一句:“文而无质,其行不久。”意思是说,文章光有文采却没有实在的内容,也不会有持久的价值。因此,在充分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注重文采,适时使用文学表达,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有不少读者这样评价光明日报:读光明日报的文章,无论是新闻版还是副刊,都很注重文采。确实,作为一张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光明日报一直注重记者的文笔。近些年,我们进一步涵养光明文风,引导大家“用好文笔活泛题材”。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稿件的文化丰富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新闻价值。增加新闻的文化含量,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资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在心底留下更深的烙印。

  譬如,在通讯报道方面,确立了 “五个法则”:以厚重的历史纹理、饱满的新闻含量、精美的散文笔法、独有的事实特质和强烈的现场代入感,提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年末,我们交出这样的答卷”等专栏,主要展示各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图景。这类报道,如果只是展示地方做法,就会把报道写“硬”;只是堆砌华丽辞藻,就会把报道写“空”;只是罗列发展数字,就会把报道写“板”。如何让报道别具一格?我们没有按照常规做法,通过数字对比、政策解读等方式来展现社会进步,而是以散文的笔法、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祖国繁荣发展和个人美好生活的隽永画卷,让每篇报道既是新闻佳作,又是散文美文。

  科技报道,妥妥的“硬题目”:知识量大、专业性强,容易给读者艰涩难懂的感觉。如何让读者对“国之重器”了然于胸?如何让读者记住科技界一个个让人心潮澎湃的精彩瞬间?我们开设了“晒晒咱的国之重器”专栏,突破传统科技成果报道的窠臼,以“小而美、短实新、通俗接地气”的风格,为一项项“国之重器”画像。我们设定了这样的目标:用活泼生动的问答、通俗接地气的比喻、朴实优美的描摹、妙趣横生的散文式语言,让“国之重器”“可触可感”。《带着月球“土特产”回家:嫦娥五号》《捕捉最“弱”的光》等篇什,读者反映:“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太空旅行。”

  评论文章,容易刻板、容易写“泛”。光明日报的评论该怎样体现自己的特色?我们认为:不仅要给读者观点上的启发,还要体现文化层面的格调和美学意义的鉴赏,让读者读之有感、思之有理、嚼之有味、品之有情。对此,我们归纳出写评论的“五条方法”:用受众关心的好主题、上下钩探的大历史、旁征博引的妙哲思、激情昂扬的亮基调、雅致清丽的美文字,润物无声地引导舆论。《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现代化,我们迈出了坚实一步!》等“关铭闻”特稿,《干吧,攒积起所有的力量!》《来,为我们每个人点赞!》《昂扬向上,迎着朝阳》《把日子过得更好》等社论,几乎每篇都会在业界刷屏,不少篇什中的表述,被社会各界奉为“金句”。读者表示,光明日报的作品,既“容易理解”,又蕴藏深刻见解;既“喜闻乐见”,又充满真知灼见。

《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在新媒体写作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探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单纯追求流量显然不妥,流量的前提必须是正能量!在网络上发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政令畅通,而不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撕裂。在热点事件面前,我们不提倡亦步亦趋,而是要做到客观精准;我们不提倡一鸣惊人,而是要做到掷地有声;我们不片面追求巨大声量,而是要做到一呼百应。为此,编委会提出:务须保持“沉下去”的定力,提升“融进去”的功力,激发“走出去”的活力,做到以精对新、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

  秉持上述理念,我们在新媒体写作中提炼出“五个多与少”的“光明写法”: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刻板味;多一点文化味,少一点粗俗味;多一点科学理性,少一点武断专横;多一点借嘴说话,少一点直来直去;多一点推心置腹,少一点油腔滑调。

  这些行文原则受到读者喜爱和点赞。光明网获得中国5A高质量媒体评价。“破圈了”“阅读公社”“光明微教育”等微信公众号,正成为业内知名品牌。

  改进文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躬身践行。近些年,经过一系列探索,光明日报在新闻采写的原则、流程、方法、目标等方面,逐步搭建起了光明话语体系的“四梁八柱”。

  我们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改进文风的基石。尽管“走转改”一直在提倡,但“隔着玻璃看庄稼,围着桌子话桑麻”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脚上没有泥土,笔尖能有温度?

  10多年前,我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访谈节目时,主持人问我:“能否给记者这个职业下一个定义?”我的回答是:“记者,就是把新闻现场当作战场的战士。”是啊,记者,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新闻现场,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讲实话、动真情,才有用武之地,新闻这个职业才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编委会将“不到现场不写稿”定为铁律,要求记者摒弃“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的浮躁作风,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习惯,把新闻现场当作战场,让每一位记者都明白:之所以“妙笔生花”,是因为把笔杆子深深地插进了泥土里。

  我们以“正学风”促进“改文风”。光明日报大力提倡“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报社要有书卷气息”。报社提出“用读书涵养自己的笔”,要求大家除了坚持不懈学习新闻知识,还要多读文学作品。我们还打造了“光明周末沙龙”等研学品牌,成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优秀案例”。

  我们努力谋求新闻价值最大化。不仅在写新闻时力求深层次追踪、学理性阐发,还注重新闻事件的多维度表达、多层次扩散,以此增加新闻的文化丰富度、历史纵深度、文字精准度、现实启发度。譬如,我们的“神山村系列”,不仅有长篇通讯《神山村三日》,还有追踪报道《神山“星火”正燎原》《这副担子,接过来挑下去……》;当获悉无名烈士线索后,我们又适时展开“提灯·为烈士寻亲”活动;不久前,我们再次延伸传播链条,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并用《神山星火》的稿费在井冈山麓捐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作为媒体人,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更加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新闻战线》刊发王慧敏总编辑署名文章: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

  有人说“新闻是明日黄花”,我认为,这是对新闻价值的误判。一条真正的好新闻,不但能为受众提供资讯、引导舆论,还应该是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永不消逝的坐标。1995年夏,我曾在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山这边,山那边……》,对苏皖交界处两个小山村因思想观念不同,带来的发展路径不同、发展结果不同进行了客观报道。由此在苏皖两地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此后的30年间,我数次深入两村采访,先后发表了多篇报道,真实记录了两个小山村的发展历程,还出版了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透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的沧桑巨变。

  30年来,这篇报道衍生出数百篇相关报道,在报道推动下,两座村庄一直处于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之中,“山两边”也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以这个文化品牌为依托,“‘山两边’民宿”“‘山两边’旅游联合体”“‘山两边’文创产品”蓬勃发展,两村经济突飞猛进,实现了共建、共护、共享、共富。

  我总结出这么一句话:“写进历史的新闻,千秋不朽!”

  我们营造“敬惜文字”的良好氛围。在新闻采写中,主创团队把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凡重头策划,每一篇文章必经“小屋磨稿”,力求每一个句读都经得起读者咂摸。经过苦心孤诣的磨稿训练,光明日报报道的精确度、精准度、精致度大幅提升。看似短小的一篇文章,每字每句都倾注着记者的殷殷心血。看似简单的一个创意,其表现形式可能只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是一条微博,但其背后的策划、制作、修订乃至发布时间的选择等,都经过了创作者反复推敲。“小屋磨稿”,让“敬惜文字”蔚然成风。

  “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我国著名编辑家、叶圣陶长子叶至善填的这首《蝶恋花》,正是我们这些年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们通过媒体融合放大传播声量。以优质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为龙头,不断深化报纸和新媒体的共生关系。不追求全面出击,将全媒体报道资源牢牢聚焦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光明日报特色领域,通过整合、融通现有人、财、物资源,激发报社全媒体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集中资源力量打造的优质作品,通过全媒体放大其社会影响,把主流媒体“内容为王”的积淀传承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扬光大,实现1+1>2的效果。

  我们 “开门办报” 凝聚全社会力量。光明日报一直秉持着“开门办报”的好传统。创刊伊始,就积极为知识分子提供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平台。沈志远、费孝通、范文澜、翦伯赞、金岳霖等名家大家,都曾亲自出任光明日报各学术专刊的主编,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各界名宿,都把他们最重要的文章交由光明日报发表。几乎所有社科和自然科学大家,都有令人难忘的“光明故事”。

  近年来,光明日报进一步弘扬“开门办报”传统。各个学术性专栏允许社会各界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允许各方声音、哪怕是不同的声音自由碰撞。这种博采众长、凝聚智慧的做法,不仅丰富了专栏的内容,也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

  不仅专刊、副刊向社会广大作者开放,新闻报道也邀请全社会媒体人参与。我们提倡,社内社外同场竞技,谁的稿子质量好,就采用谁的。2024年8月,在头版头条推出“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专栏,和全国各省区市党委机关报、各条战线的通讯员联合采写新闻。目前,已与新疆日报、南方日报、河北日报、贵州日报等20余家地方党报合作采写一批重磅报道。

  …………

  新闻媒体,不独是资讯工具,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新闻报道,不止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更是一项立心铸魂的经国大业。这项大业,容不得浅尝辄止,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改进文风必定成为新闻媒体的“常课”,它没有捷径,唯有靠“敬惜文字”的信念、“日拱一卒”的恒心和精雕细琢的韧劲,才能锻造更多“写进历史”的文字,才能铸就更多“千秋不朽”的华章。

  (作者王慧敏系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 责编:黄碧霞 ]
阅读剩余全文(

体检前三天不能吃什么 动土是什么意思 六个坚持是什么 丙肝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呢 蒂芙尼算什么档次
梭形是什么形状 脑白质疏松是什么意思 医院去痣挂什么科 复合维生素是什么 鼻息肉是什么症状
npn是什么意思 眼镜轴位是什么意思 谷氨酸钠是什么东西 血栓是什么症状 维生素b6主治什么病
价值是什么 酒后喝什么解酒 肾积水吃什么药 金银花入什么经 淋巴结转移是什么意思
脸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hcv8jop3ns9r.cn 天冬是什么hanqikai.com 回眸一笑百媚生什么意思hcv8jop7ns7r.cn 右手大拇指发麻是什么原因hcv9jop4ns9r.cn tags是什么意思luyiluode.com
瞩目是什么意思hcv8jop2ns9r.cn 拔凉拔凉是什么意思hcv8jop8ns8r.cn 李宇春父亲是干什么的hcv9jop2ns8r.cn 心脏痛挂什么科hcv9jop5ns4r.cn 小蓝是什么cj623037.com
36是什么罩杯hcv9jop6ns2r.cn 东方明珠什么时候亮灯hcv8jop6ns3r.cn 员级职称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2r.cn 什么牌的笔记本电脑好hcv8jop5ns7r.cn 嘬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4r.cn
狗狗气喘吃什么药dayuxmw.com 牙龈发炎吃什么消炎药hcv8jop5ns9r.cn rip是什么意思xianpinbao.com 紧急避孕药有什么危害hcv8jop7ns7r.cn 黄瓜有什么营养hcv8jop9ns1r.cn
百度